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

Postural control recoding PART II (依據標準計分方法)

依據標準化評估流程及計分方式,進行第二種recoding方式,
比較與上一種recoding之結果是否有差異。

標準計分:
【靜態平衡】
P:指個案需要外力支撐才能維持坐的平衡,外力包含別人協助或個案自己抓握欄杆或床
F:指無需外力協助下,個案可自己維持坐的靜態平衡
F+:指無需外力協助下,個案可自己維持坐的靜態平衡,並在被推時可至少維持一個方向的平衡
G-:指無需外力協助下,個案可自己維持坐的靜態平衡,並在被推時可至少維持二至三個方向的平衡
G:指無需外力協助下,個案可自己維持坐的靜態平衡,並在被推時可維持四個方向的平衡

【動態平衡】
P:無法保持平衡下撿起任一方向的物品
F:可撿起一個方向的物品並保持平衡
G-:可撿起二個方向的物品並保持平衡
G:可撿起三個方向的物品並保持平衡


Recoding 結果:Postural control (DC note)  n=589

原計分
Recoding
Static
Sitting
%
Static
Standing
%
Poor/Poor+
0 (P)
36
6.1%
114
19.4%
Fair-/Fair
1 (F)
24
4.1%
56
9.5%
Fair+
2 (F+)
12
2.0%
37
6.3%
Good-
3 (G-)
57
9.7%
112
19.0%
Good
4 (G)
459
77.9%
241
40.9%
NA…
Missing*
1
0.2%
29
4.9%

原計分
Recoding
Dynamic
Sitting
%
Dynamic
Standing
%
Poor/Poor+
0 (P)
57
9.7%
150
25.5%
Fair-/Fair/Fair+
1 (F)
42
7.1%
78
13.2%
Good-
2 (G-)
114
19.4%
187
31.7%
Good
3 (G)
361
61.3%
112
19.0%
NA…
Missing*
15
2.5%
62
10.5%

*Missing、NA、NT、unable=9 (歸類為missing data)

†紅色字表示最低或最高分人數大於該分量表之10%

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

Postural control & Motor recovery recoding

A.Postural control (DC note)  n=589
原計分
Recoding
Static
Sitting
%
Dynamic
Sitting
%
Static
Standing
%
Dynamic
Standing
%
Poor
0
23
3.9%
47
8.0%
84
14.3%
125
21.2%
Poor+
1
13
2.2%
10
1.7%
30
5.1%
25
4.2%
Fair-/Fair
2
24
4.1%
16
2.7%
56
9.5%
42
7.1%
Fair+
3
12
2.0%
26
4.4%
37
6.3%
36
6.1%
Good-
4
57
9.7%
114
19.4%
112
19.0%
187
31.7%
Good
5
459
77.9%
361
61.3%
241
40.9%
112
19.0%
NA…
Missing*
1
0.2%
15
2.5%
29
4.9%
62
10.5%
*Missing、NA、NT、unable=9 (歸類為missing data)
†紅色字表示最低或最高分人數大於該分量表之10%

若評分為a→b的以b為準(因b為DC時的評分)
若評分為a~b(或a-b、a to b)的則以a為準(因pt未達到b的表現)

另外有個問題,有部分是靜/動態站姿寫NA或unable,可以直接算0分嗎?
看起來是坐姿可以但站姿平衡不好所以沒有評,可以直接算是poor?

B.Motor recovery(DC note)  n=589
原計分
Recoding
上肢近端
%
上肢遠端
%
下肢
%
I
0
28
4.8%
52
8.8%
22
3.7%
II
1
99
16.8%
104
17.7%
60
10.2%
II~III
2
48
8.1%
22
3.7%
42
7.1%
III
3
31
5.3%
29
4.9%
41
7.0%
III~IV
4
34
5.8%
23
3.9%
44
7.5%
IV
5
24
4.1%
25
4.2%
33
5.6%
IV~V
6
44
7.5%
27
4.6%
33
5.6%
V
7
52
8.8%
33
5.6%
62
10.5%
V~VI
8
64
10.9%
95
16.1%
96
16.3%
VI
9
157
26.7%
168
28.5%
144
24.4%
NA…
Missing*
8
1.4%
11
1.9%
12
2.0%








*Missing、NA、NT=? (歸類為missing data)→再請教Jenny
†紅色字表示最低或最高分人數大於該分量表之10%

若評分為a→b的以b為準(因b為DC時的評分)
若雙側皆有評分,則以分數較低的那一側作為患側,僅取患側分數


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

8/26討論紀錄


1.缺乏病歷品質管控機制
2.瞭解臨床人員對病歷資料的認知:包括對病歷資料的重要性看法、Priority(時間安排、重視程度)、是否了解病歷資料改良或使用的方法等等。
3.系統誤差(評估工具)、隨機誤差(實習生、人為輸入誤差)

未來病歷輸入應設計自動偵錯功能,避免重大的錯誤資訊。



【任務】
1.與孟真的資料作double check
2.整理Data cleaning流程
3.將AD/DC日期校對流程整理出來
4.整理目前為止的改良建議

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

資料整理Excel 8/25

原始資料:初評 2333筆;DC 805筆

【可配對的資料】
初評-DC一對一配對:454筆

MMSE:入有-46筆;出有-28筆;都有-9筆
BI:入有-378;出有-393;都有-344筆
有些BI評估的題數不完整(可能只評了3題),像這樣的是否刪除?
另須注意0分與missing在總分欄位皆顯示為0分

初評-DC可配對,但資料>1筆,須確定選擇哪一筆:6筆
(孟真亦未篩選其中一個,須再與孟真討論)

排除
診斷確定非中風:230筆(未扣除重複人次)

刪除388筆:
1.重複資料:326筆
刪除原因:第二次以上住院、OPD、入住復健病房以外的病房等
2.同病歷號但輸入帳號不同:in+DC共66筆(可能算無法配對資料...)


【無法配對資料】
只有初評:1291筆 [中風-915筆(未扣除重複人次);非中風-376筆]
中風包含:720筆OK;刪除重複資料110筆;尚未確認(診斷、重覆)85筆

只有DC note:126筆 [中風-97筆(未扣除重複人次);非中風-29筆]



和孟真的好像有些對不太起來...


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

資料篩選標準─重複資料篩選

1.同樣病歷號,兩份in,一份DC,
 看in&DC日期→挑出住院和OPD資料→保留住院資料,OPD另放

2.入出院資料皆有,只留復健科轉介的資料,其他病房資料另放

3.同一病歷號,兩個帳號,一個有initial (in)也有DC且較早,應是住院資料,
 另一個帳號只有in而沒有DC,應為OPD資料→→保留住院資料,OPD另放

4.同樣是復健科醫師開的卻有兩次重複的同帳號入院或出院資料(而且建立時間是同一天的不同時間)?
    同一位病人,看起來同一次入院卻有三次入院評估紀錄,
 每一個寫的轉介時間還不一樣!!!

須再討論:
1.同一病歷號有兩次完整的復健病房/或非復健病房入出院紀錄,選擇較早或較晚的?
2.曾換過中風的就納入?或刪去該次非因中風入院者?



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

週二整理出的資料,可用的樣本數,看來有限

如果要用多變量分析AD & DC配對資料,目前的資料數量只可說是勉強足夠。
也就是只符合低標準。。。
或許我們需要提出一些建議,看看能否提升AD & DC配對資料之數量。

香香有看法/建議嗎? 或知道問題在哪兒??

可跟孟真討論

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

資料整理(Excel)

原始資料:初評 2333筆;DC 805筆

【合併後】
初評-DC一對一配對:452筆
初評-DC一對一配對但輸入帳號不同:34筆
初評-DC可配對,但資料>1筆,須確定選擇哪一筆:48筆(刪掉重複的300筆)
初評-DC可配對,但診斷不清,須確認:7筆

只有初評:1291筆 (還要再篩診斷,可用於效度檢驗?)
只有DC note:126筆 (還要再篩診斷,可用於效度檢驗?)

排除
診斷確定非中風:208筆


繼續修正中...

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

資料篩選標準─診斷

以診斷進行篩選:

1.診斷:採用PubMed,採較廣義的定義,概化較廣
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
A spectrum of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impaired blood flow in the brain. They can involve vessels (ARTERIES; or VEINS) in the CEREBRUM, the CEREBELLUM, and the BRAIN STEM. Major categories include 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; BRAIN ISCHEMIA; CEREBRAL HEMORRHAGE; and others.
Intracranial hemorrhage

2.將有dementia、schizophrenia、Parkinson's disease、aphasia等特殊疾病的病人標記但暫不刪除

3.排除:Cerebral Palsy、Traumatic brain injury、Brain tumor(cancer)、Meningitis、Meningioma、brain abscess、Acoustic neuroma

疑問:
1.部分只寫 Intracranial hemorrhage、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或 Cerebral hemorrhage 的是否一定是中風?可能需要進一步查詢釐清是否為其他原因(如車禍、跌倒等)造成?
2.AVM是否排除?


目前進度:已配對入出院資料,並將單獨只有初評或結案評估的資料分開


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

病歷改良目標之一

目標之一為建立整合性電子病歷資料庫

主要包括病歷資料的輸入、資料庫的資料處理與分析,以及資料庫輸出之運用三方面。

無論對於學術或臨床醫療相信都將有很大的幫助,且也已是目前的一大趨勢。

然目前臨床上對於電子病歷及其整合等各方面仍面臨相當大的挑戰,

尚需醫療、資訊等各方面的人員長時間的投入。



資料分析流程(初步)

【病歷資料分析流程】


1.部分資料如初評日期有缺漏,後續改良時應補充於資料輸出的欄位

2.資料欄位多,但有些為無法直接分析的量性資料或不需要納入分析的變項,因此需要挑選所需的變項(即研究所關心的變項),再進一步進行後續整理。

3.建立各變項的codebook,包括變項名稱、response categories及如何recode等。

4.首先必須合併同一位病人的初評與DC評估的資料於同一列,將重覆的資料刪除。
 ※此部分須注意有些病人只有初評、只有DC、兩者都有但有不同時間的資料

5.依診斷篩選進入評估的資料。本次主要以中風為納入標準。
 ※部分診斷寫得並不很清楚,需進一步查證,則將這些資料分開,方便日後確認。

6.各變項資料內容依codebook設定重新coding,並確認是否有太多missing data,若有辦法補齊則盡量將之補齊。

7.統計分析